vote
你認為這個網站在接下來的3個月後可以做出哪些改進?
Statistics
網站訪問量折線統計
announcement
靜態網站 => 動態網站
我為我的網站新增了一個動態功能,你可以在網站最下面即時查看這個網站的一些資訊,當然,如果我的技術力量足夠的話,我會新增線上動態功能,即讓訪客也可以發布動態。
未來的網站更新規劃
- 繼續開發新的功能或模組
- 優化使用者體驗
- 整一些好玩的東西
post
一個有趣的問題
想像一下:你有一個可以重置任何東西的遙控器,它可以重置任何東西,無論客觀上存在或不存在的東西。例如,重置和某一個人的關係,重置後就如陌生人一樣;又或是一個碎掉的玻璃杯,重置後它回到了碎掉前的時間線。你會用這個遙控器來做什麼?(只能重置一次,一次後作廢)
我的第一條動態
這是我的第一條動態,同時也是網站的測試動態,此欄目會在以後放一些有趣的東西,類似於“QQ空間”或者“微信朋友圈”那樣,也會轉載一些有意思的東西,敬請期待吧!
Utilities
article
我眼中的「精神病」:標籤、相對與孤獨的真相
我們常說「精神病人」,可我們是否真的理解他們?我曾思考過,他們的問題,真的只是精神出現了「故障」嗎?在我看來,或許他們只是擁有一套與主流完全不同的理論體系。
他們可能說:「1 + 1 = 3。」這在我們看來荒謬,但他們並非毫無邏輯,而是用自己獨特的視角去解釋這個世界。在他們的認知中,這種表達是合理的,只不過脫離了大眾通用的座標系。
主流社會認為,人應該起床、吃飯、學習、睡覺。但這些「應該」只是約定俗成的「絕對正確」,是一種人為制定的秩序。而他們,卻願意抽離自己的一部分生活,用來沉浸在他們的世界觀中,發展出一種「我們看不懂的邏輯」。
我們給這種人貼上了標籤:「精神病人」。這個標籤看似中立,實則是一種強硬的歸類,它定義了「正常」的邊界,也切斷了理解的可能性。我一直對「標籤」很敏感。它們像是便利貼,被社會隨手貼在人身上:「優秀」「問題兒童」「社恐」「怪人」……久而久之,人便活成了標籤本身。可現實並沒有非黑即白,標籤也並不等於本質。
正因如此,我也提出過一個想法:世界上並沒有絕對的對與錯,只有相對的對與錯。1 + 1 = 2 是在十進制系統、算術公理下的結論。但當系統本身變了,它的「對」也隨之改變。
而那些被我們稱為「精神病人」的人,其實只是構建了另一個系統。他們可能不合群、被孤立、陷入深深的自我懷疑。最終,他們中的一些人會選擇「同化」,強迫自己放棄原有的理論體系,去迎合主流,只為了活得「不那麼孤獨」。
我對這種「同化」感到非常傷心。因為那不是認同、不是理解,而是壓抑與妥協。而我自己,其實也常常陷入這樣的掙扎中。我渴望表達,渴望有人理解,可很多時候,卻像是對牛彈琴。我不想被標籤化,也不想別人因為我思維不同而回避我。 我想說,也許我們不需要所有人都一樣思考,不需要用單一的標準去衡量每一個人。也許,真正的「正常」,不是順從,而是在差異中找到彼此的連結。
網路的千層污染:人類集體心理的崩塌路徑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裡,網路本應是連接世界、啟發思想、承載人類智慧的通道。然而,近幾年我們卻目睹了它的異化:它不再是純粹的技術空間,而變成了情緒的黑洞、價值的煉獄、信任的墳場。這不是偶然的,而是一個緩慢卻清晰的演變過程——一場關於人性、心理、社會與科技的長期博弈。
本文試圖梳理自2019年起,網路環境如何一步步走向扭曲,從「黃金年」到「數位焦土」,從人類共識的廣場變為極端孤島的聚集地。通過時間的脈絡,我們不僅能看清網路的變質軌跡,更能洞察人類內在的變化與掙扎。
一、從病毒到病毒性情緒的蔓延(2020)2020年1月,新冠病毒在中國武漢首次爆發,隨後迅速席捲全球。人類社會被迫按下暫停鍵,居家隔離、線上辦公、封鎖邊境成為常態。
人們在現實中的連結被切斷,於是紛紛轉向網路尋找替代。短影音平台、微博、社交聊天工具一夜之間成為情緒宣洩的主戰場。初期是互助與鼓勵,但很快,焦慮、不滿、恐慌和不信任開始迅速擴散。網路不再是工具,而是心理避難所,但也是情緒傳染源。
二、陰影逐漸堆積:情緒宣洩成為主流(2021)2021年,疫情反覆、生活無望感加劇。人們越來越多地在網路上表達壓抑、憤怒、孤獨。
豆瓣上,「憂鬱小組」一度因內容過於消極而關閉;知乎出現大量關於焦慮、逃避、躺平、厭學的問題;短影音平台上的「emo風」成為潮流。演算法出於「用戶黏性」考量,反而強化了這些內容的曝光,讓負面情緒像病毒一樣傳播。
網路開始變成一個巨大的情緒垃圾場。沒有人管理、也沒有人有能力清理,久而久之,人們開始適應乃至依賴於這種負面表達的環境。
三、抽象化的開始:表達不再為理解服務(2022)2022年,各種「抽象表達」開始橫行於網路。
B站、抖音上出現大量低像素、無意義循環、無邏輯剪輯的「抽象影片」;圖文區出現以「惡搞AI圖」「超現實漫畫」為主的迷因文化;表達變得越來越情緒化、語焉不詳,不再追求邏輯和清晰。
例如,「發瘋文學」成為一種潮流,內容常常脫離現實語言邏輯,僅保留痛苦與荒謬的象徵。很多青少年開始使用「我瘋了」「人類不配擁有網路」等語句表達自己內心的疲憊。
抽象化,成為一種逃避現實與情緒壓抑的方式,但同時也模糊了人與人之間的溝通邊界。
四、心理崩塌的徵兆:極端化思潮與現實衝突(2023)2023年,極端化思想在全球範圍內加速傳播。
一方面,烏克蘭戰爭延宕未決,中東衝突頻發,網路成為戰時宣傳、輿論操控與陰謀論滋生的溫床;另一方面,國內外的年輕群體在長期壓抑中爆發,對體制、社會、人性產生深度不信任。
社交平台上頻頻出現「反人類」、「毀滅主義」、「純粹的惡」之類的標籤和內容,B站的「解構社會系列」成為熱門;而微博上關於「人工智慧毀滅世界」的討論從科幻變成擔憂。
極端觀點不再只是小眾,而是藉由演算法反覆傳播,引導越來越多的人陷入認知黑洞。
五、孤島化的加劇:社群分裂與資訊繭房(2024)進入2024年,AI生成內容迅猛增長,真假難辨成為網路主要問題之一。
P圖、偽造影片、偽原創文章在社交平台氾濫,尤其是在「熱點事件」發生時,網路資訊幾乎無法追溯源頭。網友們開始習慣性地懷疑一切:「這是真的嗎?」「是不是編的?」「是不是炒作?」成為最常見的評論。
與此同時,「諷刺」「調侃」「喪」成為主要表達方式,善意、認真、嚴肅的內容逐漸失去土壤。「網路」原本是連接人的工具,逐漸變成一種「情緒雲霄飛車」:你不知道下一秒會遇到友善還是惡意。
六、2025:網路的獵奇化、污穢化、破壞化2025年初,關於「未成年人遭遇網路負面影響」的研究在各國頻頻發布。
青少年沉迷於帶有暴力、性暗示、獵奇惡趣味的影片內容——這些影片往往掛著「搞笑」「梗圖」「整活」之名,卻實質上傳遞出畸形價值觀。與此同時,一些短影音以「挑戰」為名引誘青少年模仿危險行為。
網路如同一個「內容煉丹爐」,什麼吸引點擊就生產什麼,不擇手段。
成年人對此或許還能分辨,但年幼者卻在無形中構建起「人性可以扭曲、惡意無成本」的世界觀。
七、人性的釋放:本性與秩序的較量當惡意可以不計成本地釋放,當情緒可以不負責任地傳播,網路便不再只是技術空間,而變成了本性的放大鏡。
「我不是壞,我只是匿名」;「別那麼當真,這只是網路」;「誰認真誰就輸了」——這些話語成為網路的主旋律。人類不是變壞了,而是缺少了「社會規範」這道閘門。
正如你在現實中不會隨地吐痰,但在網路中卻可以口吐惡言。技術釋放了人性中「最不願被看見的部分」。我們面對的不是技術,而是自己。
八、數位社會的失衡模型:從 0 到 10000設想一個穩定文明的指數是0。
當污染只到1、2、3,我們或許能用教育、輿論、法規將其拉回——但如今,我們看到的網路污染不再是個位數,而是指數級的增長:從言語攻擊、演算法推薦,到偽造資訊、情緒操控。
要「減去這些污染」,已經不是一兩個人能做到的事。而「集體行動」恰恰是我們最薄弱的能力:因為我們已經失去了「集體」。
九、結語:我們還能減去那 10000 嗎?這不是定局,但確實是警鐘。
2025年,我們站在了一個拐點:要麼清醒,要麼沉淪。網路曾是啟發者、連接者,如今卻逐漸成為誘惑者、腐蝕者。
你還願意「認真」嗎?你還願意「相信」嗎?你願意在無數個+1中,成為那個-1的人嗎?
如果你願意,那就從今天開始,用真實、善意、耐心和邏輯,在你的每一次發言、每一次轉發中,重建網路的價值感。
partnership
Voident_Game
因為熱愛所以堅持。
關於Voident_Game
「Minecraft Bedrock Edition」上的伺服器IP地址:mc.voident.xyz:19132
該工作室的《我的世界中國版》伺服器將在2025年底上線
language
localization
所有翻譯均為機翻,翻譯可能有誤,請以簡體中文為原文對照。
精選圖片

來福
此為本網站作者於2021年~2022年中飼養的小狗,屬銀狐,後因擾民被迫送人,對此非常不捨。故此,在此紀念來福。
- 2022年6月7日
- 動物
- 中國 河南省 鄭州市 鞏義市

仙米國家森林公園
一座美麗的雪山位於仙米國家森林公園,祁連山脈。我在2023年有幸去過兩次,講真的,它很令我震驚,在海拔3400米的中國一二階梯分界線處,它就這樣矗立在此,象徵著青藏高原的雄偉壯闊。
- 2023年10月29日
- 自然風景
- 中國 甘肅省 仙米國家森林公園

塔克拉瑪干沙漠
身處亞洲深處的褶皺中,矗立的石碑前,極目遠眺,塔克拉瑪干沙漠以最原始的形態撲面而來。浩蕩的沙海與蒼穹在遠處相接,孤煙與落日交相輝映。沙丘如凝固的驚濤,每一道波紋都鐫刻著萬年風雨,枯黃的胡楊訴說著樓蘭古國的興衰。 ————隕落之星(網站貢獻者提供文案)
- 2023年9月30日
- 自然風景
- 中國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阿克蘇市 阿拉爾市

閃電
偶然間(並非偶然)拍到的閃電,但總有人說我是P的照片??
- 2024年8月20日
- 自然風景
- 中國 河南省 鄭州市 鞏義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