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te
你認為這個網站在接下來的3個月後可以做出哪些改進?
Statistics
網站訪問量折線統計
announcement
2025年9月14日更新日誌
-
新增 一位合作夥伴。(現可在下方“合作夥伴”部分中查看)
我對網站進行了以下更新:
2025年8月13日更新日誌
-
對 網站接入了 Google Analytics 統計功能,以此來更好地了解網站的訪問情況。
- 續寫了 文章3(尚未完善)。
我對網站進行了以下更新:
2025年8月10日更新日誌
-
對 網站訪問量折線統計 進行了目前支持的所有語言適配。
-
使用 IP-API 實現了國家代碼的自動檢測並自動使用該國家對應的語言包。(目前覆蓋16個國家或地區)
我對網站進行了以下更新:
-
為 文章 單獨創建一個專屬頁面。
後續更新計劃:
2025年8月8日更新日誌
-
新增 2 個語言包(日本語、俄語)。
我對網站進行了以下更新:
2025年8月8日緊急修復
對 繁體中文 語言包不顯示文本的問題進行了緊急修復。現在,繁體中文語言包已恢復正常顯示。
2025年8月7日更新日誌
-
新增文章3(尚未完成)。
-
優化了折線圖統計的樣式。
-
添加了一些小细节并修复一些已知BUG。
-
繼續完善文章3,增加多語言支持。
-
優化目錄的邏輯,修復已知問題(新增開關目錄顯示的功能)。
我對網站進行了以下更新:
未來的更新計劃:
靜態網站 => 動態網站
我為我的網站新增了一個動態功能,你可以在網站最下面即時查看這個網站的一些資訊,當然,如果我的技術力量足夠的話,我會新增線上動態功能,即讓訪客也可以發布動態。
未來的網站更新規劃
- 繼續開發新的功能或模組
- 優化使用者體驗
- 整一些好玩的東西
post
一個有趣的問題
想像一下:你有一個可以重置任何東西的遙控器,它可以重置任何東西,無論客觀上存在或不存在的東西。例如,重置和某一個人的關係,重置後就如陌生人一樣;又或是一個碎掉的玻璃杯,重置後它回到了碎掉前的時間線。你會用這個遙控器來做什麼?(只能重置一次,一次後作廢)
我的第一條動態
這是我的第一條動態,同時也是網站的測試動態,此欄目會在以後放一些有趣的東西,類似於“QQ空間”或者“微信朋友圈”那樣,也會轉載一些有意思的東西,敬請期待吧!
Utilities
article
我眼中的「精神病」:標籤、相對與孤獨的真相
我們常說「精神病人」,可我們是否真的理解他們?我曾思考過,他們的問題,真的只是精神出現了「故障」嗎?在我看來,或許他們只是擁有一套與主流完全不同的理論體系。
他們可能說:「1 + 1 = 3。」這在我們看來荒謬,但他們並非毫無邏輯,而是用自己獨特的視角去解釋這個世界。在他們的認知中,這種表達是合理的,只不過脫離了大眾通用的座標系。
主流社會認為,人應該起床、吃飯、學習、睡覺。但這些「應該」只是約定俗成的「絕對正確」,是一種人為制定的秩序。而他們,卻願意抽離自己的一部分生活,用來沉浸在他們的世界觀中,發展出一種「我們看不懂的邏輯」。
我們給這種人貼上了標籤:「精神病人」。這個標籤看似中立,實則是一種強硬的歸類,它定義了「正常」的邊界,也切斷了理解的可能性。我一直對「標籤」很敏感。它們像是便利貼,被社會隨手貼在人身上:「優秀」「問題兒童」「社恐」「怪人」……久而久之,人便活成了標籤本身。可現實並沒有非黑即白,標籤也並不等於本質。
正因如此,我也提出過一個想法:世界上並沒有絕對的對與錯,只有相對的對與錯。1 + 1 = 2 是在十進制系統、算術公理下的結論。但當系統本身變了,它的「對」也隨之改變。
而那些被我們稱為「精神病人」的人,其實只是構建了另一個系統。他們可能不合群、被孤立、陷入深深的自我懷疑。最終,他們中的一些人會選擇「同化」,強迫自己放棄原有的理論體系,去迎合主流,只為了活得「不那麼孤獨」。
我對這種「同化」感到非常傷心。因為那不是認同、不是理解,而是壓抑與妥協。而我自己,其實也常常陷入這樣的掙扎中。我渴望表達,渴望有人理解,可很多時候,卻像是對牛彈琴。我不想被標籤化,也不想別人因為我思維不同而回避我。 我想說,也許我們不需要所有人都一樣思考,不需要用單一的標準去衡量每一個人。也許,真正的「正常」,不是順從,而是在差異中找到彼此的連結。
網路的千層污染:人類集體心理的崩塌路徑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裡,網路本應是連接世界、啟發思想、承載人類智慧的通道。然而,近幾年我們卻目睹了它的異化:它不再是純粹的技術空間,而變成了情緒的黑洞、價值的煉獄、信任的墳場。這不是偶然的,而是一個緩慢卻清晰的演變過程——一場關於人性、心理、社會與科技的長期博弈。
本文試圖梳理自2019年起,網路環境如何一步步走向扭曲,從「黃金年」到「數位焦土」,從人類共識的廣場變為極端孤島的聚集地。通過時間的脈絡,我們不僅能看清網路的變質軌跡,更能洞察人類內在的變化與掙扎。
一、從病毒到病毒性情緒的蔓延(2020)2020年1月,新冠病毒在中國武漢首次爆發,隨後迅速席捲全球。人類社會被迫按下暫停鍵,居家隔離、線上辦公、封鎖邊境成為常態。
人們在現實中的連結被切斷,於是紛紛轉向網路尋找替代。短影音平台、微博、社交聊天工具一夜之間成為情緒宣洩的主戰場。初期是互助與鼓勵,但很快,焦慮、不滿、恐慌和不信任開始迅速擴散。網路不再是工具,而是心理避難所,但也是情緒傳染源。
二、陰影逐漸堆積:情緒宣洩成為主流(2021)2021年,疫情反覆、生活無望感加劇。人們越來越多地在網路上表達壓抑、憤怒、孤獨。
豆瓣上,「憂鬱小組」一度因內容過於消極而關閉;知乎出現大量關於焦慮、逃避、躺平、厭學的問題;短影音平台上的「emo風」成為潮流。演算法出於「用戶黏性」考量,反而強化了這些內容的曝光,讓負面情緒像病毒一樣傳播。
網路開始變成一個巨大的情緒垃圾場。沒有人管理、也沒有人有能力清理,久而久之,人們開始適應乃至依賴於這種負面表達的環境。
三、抽象化的開始:表達不再為理解服務(2022)2022年,各種「抽象表達」開始橫行於網路。
B站、抖音上出現大量低像素、無意義循環、無邏輯剪輯的「抽象影片」;圖文區出現以「惡搞AI圖」「超現實漫畫」為主的迷因文化;表達變得越來越情緒化、語焉不詳,不再追求邏輯和清晰。
例如,「發瘋文學」成為一種潮流,內容常常脫離現實語言邏輯,僅保留痛苦與荒謬的象徵。很多青少年開始使用「我瘋了」「人類不配擁有網路」等語句表達自己內心的疲憊。
抽象化,成為一種逃避現實與情緒壓抑的方式,但同時也模糊了人與人之間的溝通邊界。
四、心理崩塌的徵兆:極端化思潮與現實衝突(2023)2023年,極端化思想在全球範圍內加速傳播。
一方面,烏克蘭戰爭延宕未決,中東衝突頻發,網路成為戰時宣傳、輿論操控與陰謀論滋生的溫床;另一方面,國內外的年輕群體在長期壓抑中爆發,對體制、社會、人性產生深度不信任。
社交平台上頻頻出現「反人類」、「毀滅主義」、「純粹的惡」之類的標籤和內容,B站的「解構社會系列」成為熱門;而微博上關於「人工智慧毀滅世界」的討論從科幻變成擔憂。
極端觀點不再只是小眾,而是藉由演算法反覆傳播,引導越來越多的人陷入認知黑洞。
五、孤島化的加劇:社群分裂與資訊繭房(2024)進入2024年,AI生成內容迅猛增長,真假難辨成為網路主要問題之一。
P圖、偽造影片、偽原創文章在社交平台氾濫,尤其是在「熱點事件」發生時,網路資訊幾乎無法追溯源頭。網友們開始習慣性地懷疑一切:「這是真的嗎?」「是不是編的?」「是不是炒作?」成為最常見的評論。
與此同時,「諷刺」「調侃」「喪」成為主要表達方式,善意、認真、嚴肅的內容逐漸失去土壤。「網路」原本是連接人的工具,逐漸變成一種「情緒雲霄飛車」:你不知道下一秒會遇到友善還是惡意。
六、2025:網路的獵奇化、污穢化、破壞化2025年初,關於「未成年人遭遇網路負面影響」的研究在各國頻頻發布。
青少年沉迷於帶有暴力、性暗示、獵奇惡趣味的影片內容——這些影片往往掛著「搞笑」「梗圖」「整活」之名,卻實質上傳遞出畸形價值觀。與此同時,一些短影音以「挑戰」為名引誘青少年模仿危險行為。
網路如同一個「內容煉丹爐」,什麼吸引點擊就生產什麼,不擇手段。
成年人對此或許還能分辨,但年幼者卻在無形中構建起「人性可以扭曲、惡意無成本」的世界觀。
七、人性的釋放:本性與秩序的較量當惡意可以不計成本地釋放,當情緒可以不負責任地傳播,網路便不再只是技術空間,而變成了本性的放大鏡。
「我不是壞,我只是匿名」;「別那麼當真,這只是網路」;「誰認真誰就輸了」——這些話語成為網路的主旋律。人類不是變壞了,而是缺少了「社會規範」這道閘門。
正如你在現實中不會隨地吐痰,但在網路中卻可以口吐惡言。技術釋放了人性中「最不願被看見的部分」。我們面對的不是技術,而是自己。
八、數位社會的失衡模型:從 0 到 10000設想一個穩定文明的指數是0。
當污染只到1、2、3,我們或許能用教育、輿論、法規將其拉回——但如今,我們看到的網路污染不再是個位數,而是指數級的增長:從言語攻擊、演算法推薦,到偽造資訊、情緒操控。
要「減去這些污染」,已經不是一兩個人能做到的事。而「集體行動」恰恰是我們最薄弱的能力:因為我們已經失去了「集體」。
九、結語:我們還能減去那 10000 嗎?這不是定局,但確實是警鐘。
2025年,我們站在了一個拐點:要麼清醒,要麼沉淪。網路曾是啟發者、連接者,如今卻逐漸成為誘惑者、腐蝕者。
你還願意「認真」嗎?你還願意「相信」嗎?你願意在無數個+1中,成為那個-1的人嗎?
如果你願意,那就從今天開始,用真實、善意、耐心和邏輯,在你的每一次發言、每一次轉發中,重建網路的價值感。
資訊與通信技術掃盲行動——常見硬體、軟體與專業術語介紹
資訊與通信技術(ICT)掃盲行動旨在幫助初學者認識電腦的基本硬體、軟體,以及常用的技術術語。本文會介紹標準的硬體零件、作業系統、應用程式,還有一些關鍵詞彙。如果你發現錯誤或有建議,歡迎聯繫作者,我們會盡快更新內容。
一、常見的電腦硬體組件
CPU(中央處理器)
-
CPU 就像是電腦的大腦,負責大部分的計算與操作。它的效能會影響整體系統的速度與反應。CPU 會從記憶體讀取指令、解碼、執行,包括數學運算、邏輯判斷和資料讀取等。
- 控制單元(CU):從記憶體取得指令並管理執行流程。
- 算術邏輯單元(ALU):負責數學和邏輯運算。
- 暫存器(Register):用來暫時儲存資料與指令,速度非常快。
- 快取(Cache):高速記憶體,用來儲存常用的資料與指令,加快存取速度。
- 匯流排介面(Bus Interface):連接 CPU 與其他硬體的通道。
- 核心(Core):現代 CPU 通常有多核心,每個核心能獨立處理任務,提升多工效能。
- 桌上型 CPU:用於桌機,效能較高,如 Intel Core i7、AMD Ryzen 5。
- 行動型 CPU:用於筆電,重視省電,如 Intel Core i5、AMD Ryzen 3。
- 伺服器用 CPU:專為伺服器設計,穩定性與多工能力強,如 Intel Xeon、AMD EPYC。
- 嵌入式 CPU:用於嵌入式系統,如 ARM Cortex 系列。
- 手機 SoC(系統單晶片):整合 CPU、GPU、記憶體控制器等模組,如 Qualcomm Snapdragon、Apple A 系列。
- 時脈(Clock Speed):CPU 每秒能執行的指令數,以 GHz 為單位。
- 核心數(Core Count):處理單元的數量,越多核心代表處理能力越強。
- 執行緒數(Thread Count):同時能處理的任務數,超執行緒技術可讓每個核心處理兩條執行緒。
- 快取容量(Cache):內部高速記憶體的大小,影響資料存取效率。
- TDP(熱設計功耗):CPU 高負載時的最大功耗,以瓦特為單位。
- IPC(每時脈指令數):每個時脈週期可執行的指令數,反映 CPU 執行效率。
CPU 的組成
CPU 的類型
評估 CPU 效能的幾個指標
GPU(圖形處理器)
-
一開始 GPU 的用途只是處理圖形相關的指令,像是影像顯示、視訊播放等。但現在因為它強大的平行運算能力,也被廣泛應用在圖像渲染、AI 訓練、機器學習、科學計算、加密貨幣挖礦、CAD 設計等領域。
- 著色器核心:負責圖像渲染與計算任務的單元。
- 顯示記憶體(VRAM):用來儲存圖形資料和材質的高速記憶體。
- 顯示記憶體控制器:管理 VRAM 的讀寫操作。
- 圖形處理流程(Graphics Pipeline):從頂點處理、光柵化到像素處理的整個繪圖流程。
- 視訊編解碼器:處理視訊編碼與解碼的硬體單元。
- PCIe 介面:GPU 與主機板之間的高速資料通道。
- 獨立顯示卡:獨立於主機板的顯卡,效能強,如 NVIDIA RTX 4060,適合玩遊戲或做專業圖形處理。
- 內建顯示卡:整合在 CPU 裡的顯卡,效能較弱,適合文書處理或看影片,如 Intel UHD 770、AMD Radeon Vega。
- 筆電顯卡:為筆電設計的顯卡,功耗低,如 NVIDIA RTX 3070 Laptop,適合輕度遊戲與日常使用。
- 專業顯卡:用於工作站與專業用途,穩定性與計算能力較高,如 NVIDIA Quadro、AMD Radeon Pro。
- 資料中心顯卡:為雲端與高效能運算設計的顯卡,如 NVIDIA Tesla、AMD Radeon Instinct。
- 核心數量:平行處理單元的數量,越多越好。
- 時脈頻率:通常以 MHz 或 GHz 表示,數值越高效能越好。
- VRAM 大小:以 GB 為單位,越大越能處理複雜場景。
- 記憶體頻寬:GPU 與 VRAM 間的資料傳輸速度,以 GB/s 為單位。
- 浮點運算能力:以 TFLOPS 計,代表每秒能做多少浮點計算。
- TDP:最大功耗,以瓦特為單位。
GPU 的主要組成(簡化)
GPU 的類型
衡量 GPU 效能的指標
GPU 與 AI 的關係
GPU 跟人工智慧(AI)幾乎是綁在一起的,尤其是深度學習與大規模機器學習。AI 所需的矩陣運算、向量運算屬於大量平行計算,這正是 GPU 擅長的。相較之下,CPU 只擅長順序處理,GPU 有成千上萬個小核心,可以同時處理大量資料。這就是為什麼像 TensorFlow、PyTorch 等深度學習框架都支援 GPU,加速訓練。NVIDIA 甚至還推出專門為 AI 設計的 GPU(如 Tesla、A100、H100),內建 Tensor Core 等單元,特別快。推論階段也一樣,無論是即時語音辨識、圖像分類,還是 ChatGPT 這種語言模型,都依賴 GPU。簡單說,GPU 就是 AI 的引擎。AI 要跑得快,就得靠 GPU 給動力。像矩陣運算、圖像辨識、語音處理等,GPU 都非常在行。CPU 一次只能做一件事,但 GPU 可以一次做成千上萬件事。從 ChatGPT 訓練,到手機裡的 AI 拍照或語音助理,背後都有 GPU 的功勞。可以說,GPU 是 AI 快速發展的幕後英雄。
主機板(Motherboard)
-
主機板是電腦中非常重要的一塊硬體,負責連接並協調所有硬體元件。它提供電力、資料通道與各種插槽,讓 CPU、GPU、記憶體、儲存裝置之間能順利溝通。也就是說,主機板就像電腦的「神經系統」。你用什麼 CPU、記憶體、顯示卡,也取決於主機板的規格與相容性。
- 連接硬體:提供 CPU、GPU、記憶體、硬碟等的插槽與接口。
- 供電與電壓管理:透過電源接頭提供穩定電力,並管理不同元件所需的電壓。
- 資料傳輸協調:主機板的匯流排與晶片組負責資料在各硬體之間的傳遞。
- 啟動電腦:初始化各硬體,並載入作業系統。
- 擴充能力:透過 PCIe 等擴充槽,可加裝更多硬體,如音效卡、網路卡等。
- 溫度控制與監測:內建溫度感測與風扇控制,幫助系統穩定運作。
- CPU 插槽:安裝 CPU 的位置,常見有 LGA、PGA 等。
- 記憶體插槽:用於安裝 RAM,常見類型有 DIMM、SO-DIMM。
- PCIe 插槽:用來安裝顯卡、擴充卡等,支援高速傳輸。
- SATA / M.2 接口:用來連接硬碟與固態硬碟。
- 主機板晶片組:管理元件之間的溝通與資料流。
- BIOS / UEFI:主機板韌體,負責啟動系統並載入作業系統。
- 供電模組:為 CPU、記憶體、顯卡等提供電力。
- 後置 I/O 接口:USB、音訊、網路等對外連接用的接口。
- 風扇與 RGB 接口:提供風扇與燈效裝置的連接。
- ATX:全尺寸主機板,適合高效能桌機。
- Micro ATX:較小的尺寸,適合中階系統。
- Mini ITX:迷你尺寸,適合小機殼或省電系統。
- CPU 相容性:必須與你選的 CPU(Intel 或 AMD)平台相容。
- 晶片組功能:看是否支援你需要的功能(如 PCIe、USB 數量)。
- 記憶體支援:要確定支援的記憶體類型與容量(如 DDR4、DDR5)。
- 擴充插槽:依照你要裝的硬體選擇合適數量與類型。
- 接口佈局:觀察後置與內部接口是否方便使用。
- 主機板大小:尺寸是否能配合你的機殼。
- 散熱設計:是否有良好的散熱配置,支援額外風扇或散熱器。
主機板的主要功能
主機板的結構與接口(簡化)
主機板的尺寸類型
選購主機板時該注意什麼?
記憶體(RAM — Random Access Memory,隨機存取記憶體)
-
記憶體(RAM)是電腦中非常重要的臨時儲存裝置,英文全名為 Random Access Memory(隨機存取記憶體)。簡單來說,RAM 就像是電腦的「工作桌」,用來暫存 CPU 正在處理的資料與指令。RAM 速度非常快,但斷電後資料會消失。
- 暫存資料與程式:當你打開應用程式、檔案或網頁時,它們會先載入 RAM 中,以便快速存取。
- 提供 CPU 高速資料通道:RAM 比硬碟快得多,能減少 CPU 等待資料的時間。
- 支援多工處理:可同時運行多個程式,提升系統回應速度。
- 資料快取:將常用的資料與指令暫存,減少硬碟讀取次數。
- 容量(GB):容量越大,可同時運行更多程式。常見有 8GB、16GB、32GB。
- 種類(DDR3 / DDR4 / DDR5):不同世代在速度與頻寬上有所差異,新一代通常效能更佳。
- 頻率(MHz):記憶體的運行速度,頻率越高資料傳輸越快,如 2400MHz、3200MHz。
- 時序:反應延遲數值,以 CL(CAS Latency)表示,數值越低延遲越小、速度越快。
- 電壓(V):運行所需的電壓(一般為 1.2V 或 1.35V),電壓越低越省電。
- 通道:記憶體的通道數(單通道、雙通道、四通道等),通道數越多頻寬越大。
- ECC(Error Correction Code):具備錯誤檢測與修正功能的記憶體,常用於伺服器與工作站。
- 非緩衝記憶體:無緩衝功能,常見於一般 PC。
- 緩衝/註冊記憶體:具有緩衝電路,提升穩定性與效能,常用於伺服器或高效能工作站。
- DDR3(Double Data Rate 3):較舊世代記憶體,速度較慢,適合低功耗裝置。
- DDR4(Double Data Rate 4):目前主流,速度快且省電,適用於多數現代設備。
- DDR5(Double Data Rate 5):最新世代,速度更快、容量更大,適合高效能系統。
記憶體的作用
記憶體的運作(簡述)
當你啟動 Photoshop 這類程式時,作業系統會將它從硬碟載入到 RAM 中。由於 RAM 的速度比硬碟快數百倍,CPU 能更快讀取與處理資料。RAM 屬於揮發性記憶體,斷電後資料會消失,因此僅用來儲存暫時性資訊。
記憶體的主要規格與特性
不同世代的記憶體類型
此部分內容待續。
partnership
Voident_Game
因為熱愛所以堅持。
關於Voident_Game
「Minecraft Bedrock Edition」上的伺服器IP地址:mc.voident.xyz:19132
該工作室的《我的世界中國版》伺服器將在2025年底上線
简单主页 | Simple Mainpage
這裡是 Minecraft PCL2 啟動器主頁預設「簡易主頁」的儲存庫。
簡易主頁始終秉持著簡潔、優雅、低載入負擔、符合 PCL 設計風格的理念,致力於打造優秀的使用體驗。
歡迎 Fork 此專案,製作你自己的主頁檔案!如果你有任何想法,歡迎提交 issue,同時也歡迎提交 pull request!
本網站的 GitHub 儲存庫地址: https://github.com/MFn233/PCL-Mainpage
language
localization
所有翻譯均為機翻,翻譯可能有誤,請以簡體中文為原文對照。
精選圖片

來福
此為本網站作者於2021年~2022年中飼養的小狗,屬銀狐,後因擾民被迫送人,對此非常不捨。故此,在此紀念來福。
- 2022年6月7日
- 動物
- 中國 河南省 鄭州市 鞏義市

仙米國家森林公園
一座美麗的雪山位於仙米國家森林公園,祁連山脈。我在2023年有幸去過兩次,講真的,它很令我震驚,在海拔3400米的中國一二階梯分界線處,它就這樣矗立在此,象徵著青藏高原的雄偉壯闊。
- 2023年10月29日
- 自然風景
- 中國 甘肅省 仙米國家森林公園

塔克拉瑪干沙漠
身處亞洲深處的褶皺中,矗立的石碑前,極目遠眺,塔克拉瑪干沙漠以最原始的形態撲面而來。浩蕩的沙海與蒼穹在遠處相接,孤煙與落日交相輝映。沙丘如凝固的驚濤,每一道波紋都鐫刻著萬年風雨,枯黃的胡楊訴說著樓蘭古國的興衰。 ————隕落之星(網站貢獻者提供文案)
- 2023年9月30日
- 自然風景
- 中國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阿克蘇市 阿拉爾市

閃電
偶然間(並非偶然)拍到的閃電,但總有人說我是P的照片??
- 2024年8月20日
- 自然風景
- 中國 河南省 鄭州市 鞏義市